農田即教室 拉近人與稻田間的距離

嵌入:
文字-A A +A

【記者林君翰、賴品勳/苗栗縣報導】「各位小朋友注意,準備要爆囉!」一名皮膚黝黑、打著赤腳、身著一件有著「汪洋中的一粒米」字樣紫色上衣的農夫,正向著一群來參訪的小朋友示範爆米香的過程,精準計算爆米香完成的時間,接著「碰!」的一聲拉開一整天農村體驗的活動。這是這位農夫假日生活的日常。

赤腳踩土壤 農田是最好的教室

這位農夫,他叫彭啟軒,目前本業是在桃園的面板業工作,而假日在苗栗苑裡務農、帶農村體驗活動則是他的副業。在十六年前彭啟軒遇到家鄉被土地重劃,而父親又剛好過世,於是他便決定要回來陪伴母親,並將父親過去使用農藥慣行農法耕種的農田,改成有機農法種植,並與山水有機米產銷班進行契作,但後來他希望農地不僅只種植稻米,而是可以與大豆、小麥、蘿蔔輪作,所以便在二〇一二年退出山水有機米產銷班,開始自產自銷,也開放民眾參與農田體驗活動,並成立「汪洋中的一粒米」品牌,希望可以效法汪洋中的一條船一樣,能夠乘風破浪、克服困難。

農夫彭啟軒在農田裡介紹如何抓福壽螺。 攝影/林君翰

有著苗栗穀倉美譽的苑裡,座落在火炎山旁遙望著大安溪的大片農地,是彭啟軒的工作場域,也是來這裡參訪民眾的戶外學習教室。「手把青殃插滿田⋯⋯」彭啟軒向來訪的家長、小朋友介紹這首充滿稻田意象的插秧詩,接著便駕駛著一台在農田搬運用的鐵牛車讓大、小朋友搭乘體驗,隨後引領大家前往農田體驗插秧、抓福壽螺,讓都市的人們能夠藉著活動體驗農村的生活以及體會農夫的辛勞。

彭啟軒駕駛鐵牛車讓參訪的民眾可以乘坐體驗。 攝影/林君翰

汪洋中的一粒米每逢假日時刻,常會有家庭或是團體組織來訪體驗,台中區伊甸社福基金會也帶著一群家長和小朋友到場參與一天的活動行程,社工組長梁汕禎表示,現在的孩童很少有機會接觸農村,並且家長也常常會讓孩子接觸3C產品,使得小朋友缺乏觀察與學習生活事物的經驗,她希望可以藉著這樣的活動,多幫孩子創造體驗生活的經驗,並讓家長和小朋友可以共同創造更多不一樣的回憶。

汪洋中乘風破浪 累積經驗 克服難題

農地開始自產自銷後,彭啟軒開始著手推動鴨間稻,讓鴨子到稻田中吃掉稻米的剋星 — — 福壽螺,但這個過程並不容易,從鴨子品種的選擇、養鴨的氣候,到種稻的不同時期所選擇的鴨子體型大小,都有所差異,像是在插秧前就要使用大鴨子到田中吃掉田中約七成的福壽螺,剩下三成的福壽螺數量對稻米危害性不大,可以等到插秧十五天後,再放中型鴨子至田中吃福壽螺。除此之外,彭啟軒說:「在田中的鴨子還有可能被附近的野狗『玩弄』致死。」因為如果稻田較乾,野狗就有機會跑到田中去玩弄鴨子,所以彭啟軒只有在稻田濕濘的時候,才放鴨子去吃福壽螺,其他時間就改成圈養鴨子,讓體驗的民眾抓福壽螺給鴨子吃。而這些經驗都是靠著彭啟軒過去許多失敗的經歷所累積而成。

為了確保人們在稻田體驗的安全,彭啟軒強調在他的農田中不會使用藥物來毒殺福壽螺,因為當福壽螺死後落在土上,牠的殼就容易割傷人們的皮膚,但活著的福壽螺喜歡藏匿起來,所以彭啟軒就會讓鴨子去吃福壽螺,或是人們直接用手去抓取,來解決稻田福壽螺的問題。

小朋友可以親身體驗大自然及生物,用身體的感知去接觸新事物。 攝影/林君翰

退休後將擴大經營 讓更多人有機會體驗農業

汪洋中的一粒米過去曾在中興大學的農夫市集販售商品,從碾米到包裝都是自家人完成,但因為產量不夠販賣,於是後來只有提供網購或在自家給參訪的民眾購買。彭啟軒的妻子陳佳玲主要是負責銷售以及體驗活動供餐的部分,她回憶到之前曾有過外國朋友來參訪,而活動供餐有一道菜為酸菜鴨湯,那位外國朋友知道像酸菜這種發酵的食材有益腸胃,因此吃了相當多,陳佳玲發現後便主動勸他食物還是吃適量就好。因為較少有外國人會來參訪,所以陳佳玲覺得蠻新奇,也是個特別的經驗。

即將退休的彭啟軒,希望未來可以將汪洋中的一粒米擴大經營,每天都能開放民眾體驗活動,讓更多人可以親近農村生活,讓都市人們能夠藉此接近大自然,以天地為教室,拉近人與稻田之間的距離。

 

延伸閱讀

延續父親的腳步 青農燃燒有機魂

陪伴原住民農友 部落e購搭建消費者橋樑

三芝農村再出發 打造生態烏托邦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5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167則報導
2,272則影音
708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2:02

教人重做遺失婚戒 何宣螢用金工保存回憶

2024-04-19
瀏覽:
761
推:
0
回應:
0
2:08

劉啟葦返鄉 用水簾溫室 立體化種香菇

2024-04-17
瀏覽:
2,619
推:
2
回應:
0
2:48

辦詩報、做廣播 府城舊冊店守護台語文學

2024-04-15
瀏覽:
2,824
推:
2
回應:
0
1:49

女同志出國生子 盼台灣開放同婚人工生殖

2024-04-10
瀏覽:
4,569
推:
2
回應:
1
3:10

李子銘用三種好菌 養無毒魚蝦

2024-04-08
瀏覽:
5,322
推:
1
回應:
0
2:23

不老棒球 八十歲球員揮出新人生

2024-04-05
瀏覽:
13,217
推:
47
回應:
0
1:56

林口有機村 種給自己吃的有機蔬菜

2024-04-03
瀏覽:
6,402
推:
0
回應:
0
1:43

輝耀有機農園 打造社區菜市場

2024-04-01
瀏覽:
6,907
推:
2
回應:
0
2:54

茂林牧場的友善雞蛋 快樂的雞生快樂的蛋

2024-03-29
瀏覽:
5,284
推:
0
回應:
0
3:00

排灣族夫妻翻新琉璃珠 荷蘭人越洋來觀賞

2024-03-25
瀏覽:
6,031
推:
0
回應:
0

農田即教室 拉近人與稻田間的距離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55篇報導,共12,79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55篇報導

12,79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