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自己的潛能 人生是自己的 口述/應志遠 撰文/張瓊齡

文字-A A +A

很高興有朋友分享很棒的文章,留在LINE裡面,實在可惜,收藏起來,在有需要的時候,拿出來砥礪自己。。。

看到裡面寫的教育問題,想起自己一路走來,也是讓父母這樣的呵護著長大,記得當初結婚後想要搬到外子唸書學校附近,可以在家待的時間長些,而父母卻憂心忡忡的對外子說我不會烹飪,出去沒辦法持家!好在外子打包票說他會做菜,才讓我們搬出去住。但是才第一餐外子煮下來,我不服輸的個性,就把他開除了,因為我認為再怎樣不會煮,也會比他煮的好吃。就這樣我開始有了自己的人生,探索自己的極限,就像以下這篇文章所說的「發現自己」!覺得不錯,自己還有不少可能,還不知道極限在哪裡,好像只要去做,跌跌撞撞,總會比開始進步,有了開始就有了前途與希望。。。

************************

人生是自己的(101年2月3日)

口述/應志遠 撰文/張瓊齡

http://www.mdnkids.com.tw/family_edition/detail.asp?sn=661

我和我太太同時考進音樂系後,相較於班上同學,已有兩年交往基礎的我們顯得有目標多了。

那時臺灣的中產家庭正在興起,有點餘力的家長都希望讓孩子學音樂,而全國只有四個音樂系,因此師資很缺乏,我們才大一,就有學姐忙不過來,把學生轉介給我們。因為有結婚的共識,我和太太經常會針對接觸到的學生和家長,討論什麼樣的教育方式對孩子才是好的,平常談天的話題就是在為未來做準備,談的都是價值觀。

整個大學階段不斷探討下來,對於應該怎麼生活、怎麼教育孩子,我們的觀念都已經很清楚、很接近,對於孩子的教育觀也有了共識。

雖然我們大學一畢業就結婚,卻不急著有小孩。我從念國中開始就想當爸爸了,只要是跟養育孩子相關的每一個環節,我當然都不願意錯過,因此,當我確定考上研究所,確定除了念書之外,我可以把所有的時間用來帶小孩時,我們才懷第一個孩子。

婚後,我們繼續音樂教學的工作,除了收家教學生,也擔任國小、國中音樂班老師。這麼多年來,我發現,很多家長送孩子去學音樂,但是對於音樂本身、對於學音樂的目的,常有嚴重的錯誤認知與偏差。因為父母本身的無知,讓孩子也跟著懵懵懂懂的忽視了一件根本的事:人生,是自己的。

我從念高中、大學一路走來,接觸到很多父母,包括我的親友和學生家長,他們普遍存在一個問題:沒讓孩子明瞭「人生是自己的」。父母總說,只要好好讀書,現在什麼都不要多想,將來什麼都有。久而久之,孩子也不認為人生是他的,覺得只有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爬到好位階,在音樂上有傑出的成就,生命才有價值。這些都是非常嚴重的扭曲,剝奪了孩子與生俱來的喜悅,光是這種觀念就已經貶抑了生命應有的尊貴。另外,從教改體系培育出來的孩子,也存在著不同的危機,有些孩子覺得自己太好、太重要了,無法客觀的自我評量,甚至喪失跟社會銜接的機會。

孩子的能力、體格、經驗、知識都在累進,卻不知道要擁有自己的人生,甚至以為父母的期望等同他的人生;不能感受到自己才是人生真正的主人,對於存在於世界上沒有自得自在的喜悅,到了一個年紀之後,幾乎錯過了對於生命的自主感。

我認為,比較理想的教育是讓人一直到成年都保有天真的喜悅,而且對世界的適應力沒有殘缺,如果選擇要過宗教般的靈修生活,或到社會比較邊緣的地方尋找自己的樂趣,必須是在他真正能夠選擇的情況下做決定,而不是因為適應不良而逃避。

如果人過於制式化,恐怕也無法不在主流社會生活,因為早已失去原始的活力、勇氣和滿足感;假如沒讓孩子慢慢去認識並學習參與社會的運作,沒讓他可以選擇投入社會或是保持距離,以至於落到沒得選擇的處境,這是失敗的教育。這個警覺,從我二十三歲半、生第一個小孩的時候就一直銘記在心。

兩個女兒至今對於她們能活在這個世界上感到非常喜悅。身為父母的我們,對她們的出生、對她們活在這世上是很讚嘆的;至於她們學什麼東西、學得好不好,反而是次要的,我們最期待她們能「發現自己」。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10.20

好奇寶寶

加入時間: 2007.10.20
5,690則報導
289則影音
6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發現自己的潛能 人生是自己的 口述/應志遠 撰文/張瓊齡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60篇報導,共12,79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60篇報導

12,79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