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已達,戀人未滿~農業與濕地的復合之路

文字-A A +A
 
      台灣食安問題成為2013最大焦點,全球則持續面臨:既要餵飽暴增人口,又要解決環境劣化的兩難威脅。在這樣的威脅下,聯合國的世界年主題,與拉姆薩國際濕地公約(Ramser Convention)推動的世界濕地日,不約而同地在2014年呼籲尋求這兩難中的答案。2014年是聯合國「國際家庭農業年」,宣揚小農小單位的在地多元,循環並複合使用自然與社會資源的小系統效能。而2014世界濕地日的主題,則訂為「濕地與農業是成長的夥伴」,尋求這對夥伴能否再現過去密不可分的相互扶持。這不僅是關切食糧生產是否有不傷害健康的過程,而且還更關注作為環境生產與調節支持的基礎,我們該如何照顧生態系,好讓生態系服務能繼續幫助我們生產健康的糧食。
 

      自然濕地的形成,就是陸域與水域生態系交會處,最集約的物質與能量的循環交換,在營養源與廢物的再利用扮演關鍵的角色;生物的演化因此長期跟隨這物理化學法則而發展,讓資源充分被不同的生物利用連帶也不再有所謂廢物的產生。而人類文明的發展,也幾乎都源自濕地,至今許多農業生產地,是從自然濕地的收穫當中演進出與河溪相連的人工濕地;而漁業則從湖泊河溪中的魚撈或半養殖,以及海洋中有八成的商業有鰭魚類,在生活史的某個階段得依賴河口濕地;當然那些八成以外的非商業魚種及其他海洋生物,也都直接間接利用濕地,並回頭影響商業有鰭魚類生存的環境。

 

因為施肥用藥過度造成河溪濕地的優養化及毒害情景,在台灣隨處可見。
 
如此看來,濕地對漁業和水資源的確是會生金蛋的母雞。留著金雞母,我們就不愁生產力的衰退,不愁水污染,不愁甲烷、氨氮、與碳等溫室氣體成分的固定。再回到主題看看,濕地真的是農業一起成長的夥伴?綠色革命之後隨著農業追求工業化的效率生產,仗著以為用之不竭的石油製造,和以為不需付出代價的廢物排放,一點一滴地反噬它的夥伴:包括過度的使用人工肥料或過於頻繁的翻犁,使土壤中的游離氮釋出,形成水質優養化的死水區,並加重溫室效應;過度使用除蟲除草的植物保護藥劑,瓦解田中平衡的生態及微生物相;也包括為了一勞永逸的管理而使灌溉排水系統高度水泥化,阻斷了濕地最重要的水流動與滲透;這三者不只透過水域影響我們的健康,也都使水田中或旱田下游的濕地生物銳減,而牠們不只是濕地的住民,更是使濕地能展現金雞母績效的勞動者。
 
全球諸多海岸「死區」的形成主因多來自農業排水的農藥及肥料污染。

 
出自「挑戰海洋盡頭行動議程」五南出版社中譯版

農業曾經是愛濕地的。過去沒有用藥的農村,割稻兼捕魚,洗褲兼摸蜆的情景絕不希罕。但濕地到底幫助農業成長?我們又為何需要為了濕地保育而「折減」現有的利益?
聯合國在2008年起透過跨政府平台工作會議啟動的「農業知識與科技促進發展之國際評估(IAASTD)」,架構了新的農業發展評估準則,農業的永續正解其實是與環境的永續共構:

        

促進生物多樣性

        

合乎自然限制

        

從根本解決問題

        

逐步改善土壤品質與生產力

        

促進創新能力

         支持可自我維繫的解決方案
 
這當中,濕地對水資源的保護,是農業的基本護身符。水田保有濕地的生物多樣性,有助於生物及微生物的繁衍平衡,他們如同工廠般的接力運作,使土壤維持活絡的生命力及養分,並且具有適應在地條件的免疫力,可以降低肥料及農藥的依賴。而水生植物與動物的共生,把隨水源進入農地的營養鹽,轉化成作物現在或未來可吸收利用的養分。生物多樣性則一方面透過環環相剋讓田中不致有猛爆的病害蟲害,一方面也保有人類食糧的基因多樣性,確保未來農業環境及人類營養來源需求變遷時,我們還有各種自然植物與其中的基因特性可供我們採集利用。這些都強化了農業對氣候變遷等環境逆境的調適力。
 

 

水田中對濕地生物的照顧,可以反饋土壤與水環境的生產力與調適力。

 

 
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農業展望報告(Agricultural Outlook 2009-2018),因為飲食習慣改變及人口的增加,2030年得提高40%的食物產量,但氣候變遷、土壤貧瘠、水資源越來越不穩定等大問題交互影響,過去人們短期忽略這些問題所用來下猛藥的石油也將短缺。我們為了近利而選擇拋棄夥伴的農業,如同殺雞取卵。
 
其實只要管理得宜,農業可以不只是生產,還能提供乾淨的水,並幫助生物多樣性保護,以一個能維持土壤及水資源永續的方式,來經營健康的農業與農業資材庫。雙溪河下游田寮洋濕地記錄過309種鳥類,也就是全台候鳥的84%都有機會利用這個遷移補給棧,這個超越全台許多重要濕地的紀錄,卻來自一處不被任何保育法令保護的區域;除了地理位置的優勢,強就強在這是一個長期低度用藥的水田農地,並且鑲嵌在一處遵守環境承載限制的淺山森林之間。西方文明發源地咸信是美索不達米亞濕地平原,濕地孕育了豐饒的農漁牧業,接著發展了文字與文明,七千多年來鳥獸共處養活25萬人,人們在濕地捕魚獵禽,濕地的蘆葦用來造島、建屋、飼養水牛、當燃料、製作可交易的草蓆等編織物,大家都相信這是聖經中的伊甸園原址;在海珊政權排乾濕地之後的今天,復育濕地被視為伊拉克重建的重要指標,因為不只拯救諸多因此瀕危的野生物,也將使貧窮的人們回到可賴以維生的生活方式。

 
美索不達米亞濕地曾供養25萬人吃住,描述復育之路的紀錄片【伊拉克沼澤奇蹟Miracle in the Marshes of Iraq】,2013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播映。(出自Stephenfoote' blog

這樣友善環境的農業,在必須有農產業維生的區域,也不失為棲地復育的一條生路。巴西的Para州的Tapajos河,下游是開發森林而成的集約農產區,在得平衡開發與保育的過程中,當地居民開始轉變整個大面積的的破壞,改以森林就是農業一部份的思維,來進行地景管理,也使高度破碎化受損的森林與森林之間,有了較生態的綠帶來延續,對於濕地及河溪,生態水田也能扮演這樣的角色。
 
濕地農業值多少?看看世界濕地日海報。(更多內容請上Ramser官網)

台灣各地致力友善環境的農業,正在復甦中。除了對水對土壤的關注,以生物作為檢核指標的農業運動也正萌芽。生態農業地景(ecoagriculture landscape)的推動,一是符合生態概念的農地生產方式,二是讓各個利害相關者共同參與整個農業及自然資源的管理。慈心基金會與林務局共同推動的綠色保育標章,讓越來越多農友找回一起耕作的動物幫手;林務局重要水梯田生態保育計畫的豐濱與八煙水田,示範了水田如何成為在地生物熱點;而像貢寮水梯田這樣在變遷洪流下,無意間成為稀有生物及迴游魚蝦的方舟棲地,現在則是選擇犧牲一部份當下的農業產值,來為大尺度的水環境及農漁業,保留更長久的潛力。想像那支廣告:儲蓄與投資,讓未來的你會謝謝你;「儲蓄並投資濕地,未來的農漁業也會謝謝你。」
 
 守護宜蘭工作坊的友善小農,開始農地生態觀測的準備。

        從關切健康糧食生產的專業,進一步到關切孕育糧食的生態環境,「守護宜蘭工作坊」的「三生小農」們,在這一季跨出了第一步:轉化貢寮水梯田與苗栗田鱉米的水田生物監測經驗,開始看看平原農業區與通往大海的水圳,可以怎麼貢獻於濕地生命力的延續。這應該是台灣第一例農人自發觀測的嘗試行動吧,我們欽佩而振奮之餘,也期待各地的友善農,有機會一起建構現有農地的生態基線資料,一方面看看越來越順應自然的農法,可以有多少生物一起加入生產運作;一方面也看看,友善的農地管理,可以怎麼為與濕地的重修舊好,找到一條可行的戀人之路。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2

加入時間: 2008.02.27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

加入時間: 2008.02.27
441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乘著溪水,漂流到下游

2019-12-04
瀏覽:
2,761
推:
0
回應:
0

取水閘隔開的燦爛與哀傷—新城溪巡溪後記

2019-10-08
瀏覽:
3,167
推:
0
回應:
0

海濱 x 溪流 x 森林 x 人家,交融在一起

2019-07-09
瀏覽:
2,502
推:
0
回應:
0

水,就不愛直來直往

2019-04-24
瀏覽:
2,312
推:
10
回應:
0

溪水哪裡去?從地表消失的川流水

2019-02-18
瀏覽:
2,724
推:
0
回應:
0

請別叫我排水溝—田寮洋無名溪巡溪誌

2018-10-25
瀏覽:
2,984
推:
1
回應:
0

榕樹溪:上游不乾涸的約定

2018-09-11
瀏覽:
3,286
推:
0
回應:
0

翻岩、跑步機、勇闖天堂路:龜壽谷溪極限夏令營

2018-07-04
瀏覽:
2,321
推:
0
回應:
0

貢寮遠望坑溪護魚區,修繕工程釀生態災難

2018-06-26
瀏覽:
6,300
推:
116
回應:
0

屬於童年的那條溪,你的還在嗎?

2018-06-23
瀏覽:
3,373
推:
3
回應:
0

友情已達,戀人未滿~農業與濕地的復合之路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46篇報導,共12,79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46篇報導

12,79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