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干城

文字-A A +A


"揭開雙子心的面紗"系列報導(一):「回首干城」

張佩雅、鄒惠茹透過資料收集、口述歷史和採訪等方式,重現老車站的歷史風華與社經價值。同時,他們建立了這個主題的第一篇口述歷史材料。

    

                                                                            報導/鄒惠茹、張佩雅

 

今年春節前夕,吉安鄉台九線與台九丙交會的南華派出所後方,傳出陣陣的怪手工作聲音,走近看,原來是一度被人遺忘的干城車站正在整修。工人以怪手打掉水泥圍籬,原本壁癌斑駁的候車室,傳出濃濃水泥漆的氣味。

這個成立於日治時代大正五年(一九一六年)的火車站,之所以被許多人遺忘,因為它從民國八十三年就被廢站,「那一年,整年的車票只賣出七十九元,」已經退休的干城車站站務員楊義郎說。

但是,這個有座島式月台,小巧玲瓏的車站,卻曾經是吉安鄉最重要經濟活動的樞紐。當初,車站原名「初音驛」,是日本人配合花蓮鐵路交通需要的車輛調度場。和今天相比,早期初音驛只是有著一片廣場,兩株修剪很整齊的小榕樹的木造瓦房。台灣光復後被改名為「初音站」,五十年時又改稱南華火車站,並在七十八年改名為干城火車站,直到廢站。

車站的名稱雖然一直在變,可是它的存在卻見證了吉安鄉經濟起落的一面。楊義郎回憶,當年他擔任干城車站的站務員時,很重要的業務是管理從木瓜山林場運到中華紙漿廠的原木運輸業務。「不僅要記下每台車的車號,有時候還必須隨車到紙漿廠催回台車,」記憶猶新的楊義郎說。

《續修花蓮縣志》也載明,民國五十七年成立的中華紙漿廠,當初成立目的就是配合台灣省政府改良林相、繁榮東部、發展造紙工業,特別設立在吉安鄉光華村。每日生產紙漿從一開始的二百公噸,逐漸增加到七百二十公噸。這當中的原木,大多就是透過干城車站轉運。

干城車站的另一個重要價值是,將西部的重要物資運送到吉安鄉。地方耆老還記得,很多地方需要的車輛、機器、設備,往往是由西部運到干城車站,然後卸載後載運到需要的地方。因此,全盛時期的干城車站也是載貨卡車雲集之地,影響所及,干城村最有名的大陸麵店、山東麵店、兄弟麵店,經常高朋滿座,成為卡車司機歇腳飽餐一頓的重要據點。

當然,在交通不發達的日治時代和光復初年,干城車站也成為南華、干城地區人民要往花蓮跑時,最風光的交通工具。南華村砌石達人林先朝記得,在他小時候,當地人要到花蓮市區,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兩條腿,而且可能還是挑著沈沈的貨一路走過去,來回就是一整天。有了干城車站,最起碼學生到花蓮上學就省掉許多時間。

干城車站這麼重要,在車站工作卻非常辛苦。楊義郎記得,他當初進車站工作,只是想找份能賺錢的工作,但是沒想到每次值班就是一整天二十四小時,必須繃緊神經無法放鬆,那種滋味很難形容。鄭仁崇編著的《台灣後山鐵道風華》中也記載,在號誌機尚未安裝電燈的年代,遇有風雨的夜晚,用煤油燈代為光源的進站、出發號誌機,常常被風雨吹熄,還得勞駕轉轍工爬上約十公尺高的號誌機再把油燈點亮,爬上爬下,非常危險。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3

加入時間: 2008.04.28

慈大傳播站

加入時間: 2008.04.28
247則報導
239則影音
80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9:58

野宴.野驗

2018-07-03
瀏覽:
2,670
推:
18
回應:
9
3:00

無聲的力量

2018-06-13
瀏覽:
4,454
推:
9
回應:
1
2:49

安全不安全

2018-06-13
瀏覽:
4,277
推:
3
回應:
0
5:12

踏入中草藥園

2018-06-05
瀏覽:
4,457
推:
6
回應:
0
2:15

亂世之外-華崗

2018-05-29
瀏覽:
4,541
推:
42
回應:
0
3:53

僑生與外籍生的家

2018-05-25
瀏覽:
3,684
推:
3
回應:
0
3:28

中草藥園

2018-05-25
瀏覽:
3,769
推:
3
回應:
0
2:40

慈濟大學·秘密花園

2018-05-25
瀏覽:
3,716
推:
13
回應:
0
3:03

做中覺 做中學

2018-05-25
瀏覽:
3,550
推:
20
回應:
0
3:01

清境社區

2018-05-09
瀏覽:
4,397
推:
6
回應:
0

回首干城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36篇報導,共12,79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36篇報導

12,79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