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四期‧風暴從這裡開始

嵌入:
文字-A A +A

【中科四期‧風暴從這裡開始】

採訪/撰稿 朱淑娟
攝影/剪輯 陳慶鍾

 中部科學園區四期計畫,去年八月遴選彰化縣二林鎮為預定地。一個用地600多公頃、投入1.2兆、聲稱每年可創造9千億營業額、3萬個就業機會的開發案,是政府眼中拼經濟的救命仙丹...但是在全球金融海嘯重創高科技產業、糧食危機逐漸浮現的重重打擊下,這樣的開發案,隱藏著什麼樣的問題?

我們的島

首播:2009-07-13(一) 22:00
重播:2009-07-18(六) 11:00

 

緣起

 中部科學園區四期計畫,去年八月遴選彰化縣二林鎮為預定地。一個用地600多公頃、投入1.2兆、聲稱每年可創造9千億營業額、3萬個就業機會的開發案,是政府眼中拼經濟的救命仙丹。

 但另一方面,在金融海嘯重創高科技產業、國科會負債高達千億的情況下,政府決定再度舉債興建中科四期,引爆國家資源不當投入、陷國家經濟於更大風險的疑慮。

 特別是世界農糧組織才剛宣布,全球飢餓人口將破10億,中科四期卻徵收大面積農地、排擠農業用水、引發國家糧食安全、國土利用合理性的批評。國家資源應該如何分配,才能保障台灣人民的未來,政府有必要給全民一個交代。

內文

 中科從91年起,陸續開發台中、虎尾、后里等三期園區,中科主張前三期園區土地核配率已達八成,用地已不夠,另外規劃在彰化縣二林鎮開發中科四期園區,總面積635公頃,主要提供給友達一家公司興建面板廠。

工業與農業搶水

 中區水資源已嚴重缺乏,中科四期二林園區再度引爆搶水爭議。

 中科四期用水規劃,短期用水(民國98~100年),每日0.48萬噸,預計從自來水系統供應。中期用水(民國101~104年),每日7.13萬噸,由自來水系統、集集攔河堰北岸既有的水源供給。長期供水(民國105年以後)每日16萬噸,由自來水系統及大度攔河堰聯合供水。

 中科指出,關於短、中期用水,已經取得自來水公司、彰化農田水利會同意。依「調度使用農業用水契約書」內容,彰化農田水利會承諾以「持續穩定」提供園區用水。而且即使在枯水期、非灌溉期間也會「確保調度水量的穩定供給」。環評審查時,有委員質疑,這份合約「割地賠款」,非常不合理。

 糧食自給率只有3成的台灣,種稻總面積50萬公頃,卻有近半、22萬公頃休耕中 (一、二期作合計)。農地休耕只是因應世貿組織、調節產銷的權宜之計,並非廢地。當糧食自給不足,還有復耕的機會。可一旦農地變工地,未來則完全沒有緩衝的餘裕。政府在支持工業的同時,是否想到糧食安全,要付出多少代價。

工業與農業搶地

 工業用地為了爭取完整區塊,農地勢必被犧牲。以中科三期七星農場基地為例,總計111公頃全數是台糖農地;中科四期面積635公頃,8成台糖農地,其他2成也是農地、甚至有1成4是私有地。

 台灣許多農田已經休耕,政府又不斷為了工業開發釋出農地,有些甚至還是生產力高的優良農地。不顧農民意願強制收購農地,也有違公平正義。

 工業用地往往涉及徵收私有地,政府以「公益需要」之名,未依土地徵收條例規定的協議價購程序辦理。徵收價格往往過低,農民被迫賣地、且失去農保資格,導致農民的恐慌。台灣是民主國家,但為了追求效率,輕易動用土地徵收權,未來勢必引發更大的民怨。

高科技廢水 空汙人人怕

 中科四期二林園區未來光是揮發性有機物,每年就會排放1000多公噸,對臭氧日益嚴重的中部地區而言,如果沒有其他有效的空汙管制策略,未來空氣品質的變化、民眾的健康風險難以預料。

 另外,中科四期二林園區每天排放近10萬噸廢水,原本中科打算將廢水排入舊濁水溪流域、三和制水閘下游河段。福興鄉漁民抗爭後,中科提出改排濁水溪的新方案,從二林園區往南拉17公里專管,將廢水排放到自強大橋下游,下游高灘地有農作,出水口兩側有養殖魚塭,對雲林縣影響相當大。

 中科一再表示,廢水符合放流水標準,適合養殖漁業。然而所謂低於管制標準,並不表示對養殖業、灌溉用水或民眾健康沒有影響。究竟有多少影響、又如何因應,政府有必要充分評估健康風險後,做出對人民最有利的決定。

 中科四期的廢水,不論排到彰化縣或雲林縣都不受歡迎,因為重點不在廢水排放到那裏,而是廢水根本無法讓人放心。未來中科必須誠實提出解決方案,否則即使強行過關,開發的正當性也永遠都會受到質疑。

科學園區是迷思 還是未來

 自民國69年新竹科學園區設立以來,台灣科學園區發展已經過了30年,如今還是台灣賴以提升經濟的產業。但是,往年的高成長如今已不復見,國際間一有風吹草動,台灣科技業感受的衝擊也愈強烈,去年即負成長5%。

 每當政府提案興建科學園區,理由不外促進經濟、增加就業,科學園區或工業區又往往設在經濟相對弱勢的區域,當地民眾對科學園區的期盼可想而知。

 然而國科會統計,科學園區就業人口達20萬人,其中95%擁有高中以上的學歷。中科表示,二林園區可帶進3萬個就業機會,但多數漁民只有國中學歷,他們是否真能進入科學園區就業,很令人懷疑。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系主任徐世榮表示,科學園區是否真能為國家帶來這麼多的好處,大家好像都已經陷入到一個迷思,好像科學園區都是好的。他認為,所謂的利益,絕對不能只從經濟面向來考量。

 徐世榮指出,永續發展的概念,政府已經推很久了,但都只停留在表面上、口頭上,並未真正落實。「你說農業不永續嗎?」他認為農業是非常永續的,可以世世代代養活很多人口,當然政府也應該重視工業發展,但不能像現在這樣,動不動用經濟產值把農業侵奪,完全以為工業發展是最好的。

 「我們台灣未來生存的命脈,在於我們人民對土地的認同跟愛護,這才是最關鍵的。」

側記

 金融海嘯算是對過去全球金融體制的一次總體檢,許多曾經撐起經濟半壁江山的產業,如今面臨重大挑戰。光電、半導體這些高耗能、高耗水產業未來是否能重新再起,已經引發巨大疑慮,許多國家為了避險,開始積極尋找綠能產業。

 如今政府依然把重振經濟的期待放在光電、半導體業,投入巨大資源,對其他新興產業產生排擠作用。隱藏不見的,還牽扯工業與農業搶水、農業面積減少衝擊糧食安全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people

現在勒令停工,要國賠,其實本就不該設廠的。廠商在未通過前早就偷偷進行很多的建設,如果國賠的金額太高表示:他們要用人民的血汗錢來買單他所以的虧損,這是有夠不合理的。

台灣

放心啦,AUO承諾綠色守護,就是會好好做好環境保護的,只是保護的速度是否跟的上破壞的速度,問專家 問政府 問企業,晚上在園區內努力排放廢氣,然後在某些地方種幾顆樹,這樣子是不是就是能守護,感到懷疑,反正當一切牽扯到錢,就是錢就最重要了,誰還有空管其他人.

就好像政府拿?稅人的錢,建設台北後,房地產業為了賺錢,努力地希望大陸人民過來台北來房子一樣,台灣人幫政府努力建設在自己的家園建設一個國際化的城市,整個台灣預算從以前到現在有多少用在台北縣市,其他縣市所獲得的資源跟台北縣市來比簡直不值得一提,然後現在房地產業努力地送給別人,不是?了台灣人,而是為了錢.

畢竟景氣不好啦,你沒有錢還是會餓死的.人為財死,鳥餵食亡,老祖宗的話早有提到了,人要讀書,就是?了錢,其他的是屁,無所用處.教育部推動小學生要上理財課,也是為了錢,錢比較實在啦.

以後大家就吃錢長大就好了,錢比食物有用多了,有錢你還可以買食物啊,大家努力種錢,不要種米了,種米幹嘛??? 恩,有銅臭味瀰漫...

TINA

有農業有工業 行行出狀元 每行每業都要留空間吧

Amy

我家住在二林的隔壁溪湖
我怕十年後被列為罹癌率高的鄉鎮...

G

我家住在彰化沿海

從前在電視上看到環保抗議事件總覺得沒什麼

但真正等到污染可能闖入了我們的生活時才會驚覺事情的嚴重性

環評會議密集的開著

農牧漁民們的未來究竟會是怎樣

一切都是個變卦

小老百姓求的無非是一片無汙染、能長遠發展的土地罷了

難道連這點政府都做不到嗎?

Nike Shoes

環保也是當今世界的重要議題啊. 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啊!

3

加入時間: 2007.04.23

我們的島

加入時間: 2007.04.23
403則報導
377則影音
0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0:31

雲端探險-紐西蘭步道解密

2013-12-08
瀏覽:
5,780
推:
30
回應:
0
0:31

污染農地的希望

2013-12-02
瀏覽:
5,154
推:
34
回應:
0
0:32

地熱之島

2013-11-24
瀏覽:
3,755
推:
0
回應:
0
0:34

能源時代-德國節能向錢衝

2013-10-27
瀏覽:
3,927
推:
21
回應:
0
0:32

能源時代-德國廢核之路

2013-10-20
瀏覽:
4,072
推:
2
回應:
0
0:35

丹麥的承諾與挑戰

2013-10-13
瀏覽:
3,719
推:
13
回應:
4
0:30

保住一片林

2013-10-06
瀏覽:
3,247
推:
27
回應:
0

核燃料的進退兩難

2013-10-06
瀏覽:
2,787
推:
1
回應:
0
0:32

小島‧大媽祖

2013-09-29
瀏覽:
3,124
推:
88
回應:
0

梨農怨

2013-09-21
瀏覽:
3,470
推:
1
回應:
0

中科四期‧風暴從這裡開始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206篇報導,共12,745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206篇報導

12,745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