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學

繁華落盡:被世人遺忘的猴硐礦工

指導老師 紀慧君老師、曾小玲助教
成員名單 許育豪、林楷倫、陳照宇、吳祐寧、張茜茹、蕭妤

台灣早期經濟起飛的所需能源供應,皆依賴煤礦的開採,隨著多起礦災、石油能源和進口煤的競爭,台灣礦坑接連關閉,在2000年關閉最後一個礦坑。侯硐,曾是全台灣最大產煤量的地區,全盛時期住戶達上萬人之多,產煤量高達680萬公噸,然而民國79年全部封坑,早年的礦區建築如今成為遺跡,只有少數經過整修保留下來,經政府修建後成為侯硐煤礦園區供人參觀。早年台灣工作機會很少,學歷不高的人,要能養家活口,只能選擇到地底下當礦工,在高溫潮濕又封閉的的礦坑內工作,往往只能聽天由命,不但如此,還有高達9成以上的礦工因為長期在坑內吸入粉塵,染上塵肺症伴隨一生。當地老礦工周朝南、柯茂林、倪添壽,以及台灣退職煤礦職工福利協會瑞芳分會長周晉億,帶領我們了解礦工的辛酸,並希望能向政府爭取老礦年金、完整整修園區,記起礦工的無聲奉獻。



報導緣起

此次專題發想來自於暑假在報紙上看到的一則報導,談到猴硐的新寮里長胡兩泉先生,為了完成礦工父親的遺願,而不惜負債修建礦坑園區,把礦工的辛苦和奮鬥精神讓下一代知道,讓礦工文化和歷史過程被保存下來,引起了我們對礦工議題的興趣。在網路上收集資訊的過程當中,發現侯硐曾是全台灣最大產煤量的地區,如今也保留完整的礦區遺跡,包含礦坑、整煤廠、礦工宿舍等,而退休老礦工仍居住在當地,我們決定以猴硐的礦坑園區為專題,帶出礦工的精采故事。經過一番搜尋,終於聯絡到在當地工作超過50年的礦工耆老周朝南先生,並與他的老同事柯茂林、倪添壽,三人帶著我們至礦坑遺跡走一遭,探索猴硐礦區曾經的輝煌,了解礦工的辛酸故事,也為退職礦工如今的困境發聲。